中世紀歐洲歷史之旅–遊大教堂點滴
鄒健容
去年參加歐洲中世紀歷史之旅,參觀了法國與西班牙的大教堂和修道院;今年再次參加,遊覽了德國、比利時、法國與英國等地的大教堂與修道院。雖然是類同的建築,相近的用途,但在不同的時空中,不一般的心境下,構成了各具特色而不同感受的旅程。
今年歐洲之旅第一站是到德國的科隆大教堂(Cologne
Cathedral)。科隆(Cologne)位於萊茵河(River Rhine)西岸, 在火車站旁座落德國最大的教堂–科隆大教堂。可能因剛巧遇上嘉年華會的緣故,教堂外的廣場特別熱鬧,更充滿時代氣息;與莊嚴神聖的哥德式(Gothic style)古典建築,成一强烈對比。本想在教堂內憑吊一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轟掉的部份;可惜因時間倉卒,未能在內多加逗留。然而瞥見色彩斑斕的玻璃窗,仰望高不可攀的天花尖拱(pointed arch),不禁由心底讚嘆古人的智慧與技術。
接着我們到了於1978年登錄為德國第一個世界文化遺產的阿亨大教堂(Aachen Cathedral)。在進入教堂參觀之前,先看擺放在教堂之外的模型,由同學的介紹得知這是一所由許多不同時期基督教建築藝術組合而成的大教堂。它的最早及中心的部分建成於公元805年,為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的行宮。根據歷史資料,查理曼大帝通過多次戰爭,把法蘭克王國的領土幾乎擴大了一倍,征服的地域相當於今天的法國、瑞士、荷蘭、比利時、奧地利以及德國、義大利的大部分地區。這一代英雄,雖然功業蓋世,但也逃不過歷史長河中翻騰的巨浪!公元814年查理曼大帝去世,這座教堂也成了他的埋葬地。而至今屹立不倒的大教堂,自從公元936年神聖羅馬帝國(The Holy Roman Empire)的奧托一世(Otto I)在此加冕,之後的六百年約有三十位羅馬-德意志國王在此加冕。教堂中的加冕寶座由昂貴的大理石片造成。大教堂的寳物收藏甚豐,包括查理曼大帝的半身金像。其中以珠寶玉石鑲成的金十字架背面卻刻了被釘上的耶穌像,這是象徵了甚麼意義?
使我眼界大開的還有位於比利時「花都」根德(Ghent)的聖巴夫大教堂(St. Bavo Cathedral)。這所大教堂建於12世紀,完成於16世紀,融合了羅馬式(Romanesque style)和哥德式(Gothic style)建築特色。這裡收藏了許多藝術傑作,其中范艾克兄弟的三連祭壇畫《神秘的羔羊》(The Adoration of the Lamb Altarpiece by Jan & Hubert Van Eyck, 1432)更是聞名不如目睹。在觀賞這幅名畫之前一晚,更幸運地得到Dr Kane詳細的介紹,不單讓我明白內裡十四幅畫作的內容,還教我從藝術角度去仔細欣賞。原來這幅原作十分大,估計有兩至三人的高度。雖然隔着玻璃觀賞,但也能看得到畫工的精細;畫中人物眾多而表情各異,色彩豐富卻自然協調,無論一筆一畫都一絲不苟,真不由人不發出由衷的讚嘆。不愧被譽為15世紀法蘭德畫派的最佳作品。
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西北方的小城布魯日(Brugge)仍保存許多中世紀歐洲建築物,古色古香。最令我印象難忘的是進入「聖血教堂」(Basilica of the Holy Blood)的經驗。由教堂側門拾級而上,只見堂內十分簡樸。有一工作人員指示若要一睹聖血遺物便逐一排隊登上高台。在好奇心驅使下,我也隨着大伙兒前進。到了一個玻璃封着的匣子面前,作了一點兒奉獻,然後用手撫一下匣子,裡面供奉沾了耶穌血跡的布。站着默想了一會兒便退下。這基督聖血和遺物是公元一一四九年耶路撒冷祭司長所贈。相傳是第二次十字軍東征之際,依照傳統儀式迎回布魯日的。
然而引起我深切反思的,是位於法國北部城鎮波維(Beauvais)的博韋(或譯聖皮耶)大教堂(Cathedral of St Pierre)。這是一座永沒建成的大教堂。根據資料,原來這教堂在1227年動工時,本想興建成世界最大最高的大教堂。但建築工程持續了幾個世紀,期間受英法百年戰爭和黑死病的影響,最終未能完成。除了詩班席(choir)於十六世紀才重建完成外,塔樓(tower)和尖頂等重建失敗,中殿(nave)則始終未能建成。參觀這座未完成的大教堂,雖令人感到有點兒唏噓,但從積極處看,人應該有理想,不怕接受挑戰,不斷向前邁進。雖然嘗到失敗而沒氣餒,才有今天的進步。不過,始終人力難免也有極限,實在使人感到十分無奈!
提到未完成的博韋大教堂,不可不提亞眠大教堂(Amiens Cathedral)。亞眠大教堂位於法國索姆(Somme)省亞眠市的索姆河畔。始建於1152年,為羅馬式的建築風格。它曾遭雷擊摧毁,在1220年起開始重建,建築風格變成歌德式,於1247年完成。建築工程沒有中斷,汲取了近一個世紀的先進建築技術,成為最高、最長、最大的教堂。這座宏偉的大教堂不僅為法國境內最大的教堂,它亦是世上第四大的教堂。198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亞眠大教堂列為文化遺產,收入《世界遺產名錄》。
回想去年曾經參觀的大教堂與修道院,與今年所見的對照,委實給了我很不一樣的體會。以下是我對法國的沙特爾大教堂(Chartres Cathedral)和西特奧修道院(Citeaux Abbey)的一點回憶。
法國的沙特爾大教堂座落在法國巴黎的西南郊,建於1225 年,左側為哥德式的新塔,而右側為羅馬式的舊塔,被喻為「神的手指」。除了哥德式的雕刻外,教堂內有多種圖案的彩色玻璃鑲嵌(stained glass)窗,其中以正門上聖母之窗所用的藍色,有「沙爾特藍」之稱。在驚嘆於這偉大的建築之餘,更使我感動的,便是有緣參加了教堂舉行的彌撒,特別是詩歌班的唱頌,相信是以法文唱出的。我雖然不明白所唱的內容,但他們的歌聲,尤其是領唱的
與金碧輝煌、雕樑畫棟的大教堂截然不同,在法國第戎(Dijon)南部的西特奧修道院裡的教堂和神壇都是樸素簡潔的。修道院外是一大片綠油油的青草地,使人有強烈的塵外之感。清修的修士們都是自己勞動來維持生活。我們造訪時,剛巧遇上他們唱詩祈禱。歌聲嘹亮,使寧靜雅緻的小教堂頓時活潑起來。到如今那天的情景還是歷歷在目。
雖然今年參觀的大教堂所見的都是「硬件」,但在瀏覽的過程中,我不期然地會想起如上兩段所述的去年情景。這如虛似實的感覺,的確給了我很大的想像空間。在歷史的長河中,依然屹立的建築物經歷了多少大事件,卻留給我們一番憑弔,幾許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