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灝霖
聖方濟思想與中世紀貧民階級鬥爭
前言
在十二世紀,聖方濟‧阿西西(St. Francis of Assisi
1181-1226)(1)所提出的宗教思想,對於中世紀的歐洲,不論在宗教上及社會上都產生很大的影響力。他所寫下的遺囑(見附錄),留傳至今,讓後人對他所提出的宗教思想及中世紀生活的研究,有著重大的貢獻。本人亦嘗試這份聖方濟留下來的第一手的中世紀歷史文獻,去探究中世紀的宗教思想與當時社會的關係。
聖方濟所提倡的,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服待貧窮人,與貧窮人徹底認同這個理念(2),相信對於當時的社會階級有一定的影響,於是本人選擇從聖方濟的思想探討對貧民在中世紀社會階級的影響。
聖方濟提倡的信仰理念
聖方濟初期歸信基督之初,已願意接納貧困者、邊緣者為兄弟姊妹,並願意為他們服務,這是原於他要活出基督的憐憫心的信念。及後他立志摹倣基督,聽從他的吩咐,過著絕對貧乏的生活,像基督一樣愛人,作個謙卑順服的神甫(3),是原於聖經的瑪竇福音10章7-10節(4)所反省悟的。一些志同道合的人與他集合一起,於是他為這個小團體編訂規條,其內容主要依照聖經的瑪竇福音16章24-26節(5)、19章21節(6)及路加福音9章1-6節(7)。
從聖方濟臨死前寫的遺囑可以反映出他對初期清貧生活的懷念。遺囑於1226年寫成,當時聖方濟已漸漸退出方濟修會。從遺囑的開始部份(見附錄第1-3節)可以很清楚看到,令他最深刻的就是神如何在接觸病人中,帶領他歸信基督,即使在離世之前,都不能忘記這份神賜他的福份及那些貧民。因此他極力提倡將所能有的產業,悉數施給窮人(見附錄第16節),過著克己苦身的生活,而且不接受別人超越神貧規定的奉獻,卻要過著流浪者的生活(見附錄第24節),入世傳道,勸導別人悔改。這與當時一直盛行的隱修會的理念很不同,隱修士強調出世離群的修行生活。
聖方濟的遺囑亦清楚指出他不同意那時教會按世俗生活的風氣(見附錄第7節),不過他亦順服教會的權力,尊重他們,絕非要作對抗份子,卻要為神去順服掌權的(見附錄第6-10節)。
中世紀之社會階級
在探討聖方濟的思想對當時社會的影響之前,先了解當時的社會階級的狀況。
當時的社會階級仍受著封建制度的影響。中世紀的封建制度下,人們通過效忠、繳納賦稅來獲得保護、土地及權利。當時,社會上最高影響力的是皇帝及教皇,他們分別在政治上及信仰上為最高的領導,當然歷史發展裡,這兩個勢力不時在統治權上發生沖突,領導地位時有替更的情況,在這裡不會詳述。另外地方貴族通常支持皇帝,地方主教、修士(僧侶)則支持教皇,而騎士會支持分給他們土地的貴族;至於最低階層的農民就受雇於貴族或地主(8)。最低階層構成了社會的基礎,估了人口總數的90%以上,主要是農民、城市中的小商販及手工業者(9)。他們都是出生以來就決定了屬於那個階層。
聖方濟思想提升貧民階級在社會的影響力
聖方濟的思想出現,頓成為十三世紀初的潮流。由聖方濟於1910年在羅馬與教皇會面後,即向世人傳教、服務。於此後十年間,其修會發展迅速,到了聖方濟死時,修士數以千計,範圍已包括法國、英國、匈牙利、西班牙、摩洛哥、土耳其及聖地。因此其影響力遍及當時的歐洲地域。但其影響力之巨,在於他的思想帶動了當時佔人口總數的90%以上的農民、貧民的思維。
聖方濟思想最劃時代的就是「意識貧民、接觸貧民、認同貧民、教導貧民」。
在當時的教會中或者都有幫助貧窮的行為,但與聖方濟般意識貧民的真正需要,以關心及憐憫心對待貧民,義無反顧的施給窮人的行為很不同。另外,聖方濟接觸麻瘋病人(當時的可傳染絕症),與貧民一起生活,亦非那班出身貴族的隱修士所能做到。聖方濟提出效法基督與門徒的傳道生活方式,不帶錢財、穿極簡陋的衣服,走到那裡住在那裡,人供給什麼食物就吃什麼;這認同了生活貧窮的神聖一面,是耶穌基督及門徒所經歷過的。還有,聖方濟及其會友接觸一班低下階層的時間,亦將信仰的知識帶到他們當中,改變了只有貴族才有資格到修院學習神書的光景。
一班在當時社會最低層的農奴、貧民,縱使他知識水平極低,影響力微不足道,權利只是由所跟從的地主帶來,但他們都是歷史見證者。他都親身經歷,羅馬教會的腐敗、權貴的欺壓。當眼見聖方濟以捨棄行動表示與教會不合於流,實踐了他們的心底聲音的回應,而從前他們要加入修會是極困難的,但因著聖方濟及其會的接納,低下層的人可以加入成為方濟會士,頓時成為在社會有影響力的一群,這種現象隨著他們流浪傳教,迅速傳遍歐洲。
這刺激一班低下層貧民的固有思想,會開始想到可以作出一些超越他們階層的事,影響更高階層的人。十三世紀,工商業開始發達,中產階級出現。商業發達衍生了同盟會、大商業公司、銀行體系,與平民百姓貧富差距日大,佃農及勞工,納稅、教會什一捐、聖禮繳費等,令他們生活負擔很重。增取公平待遇未果,暴動就發生,如英國1389年的叛亂及至德國1525年的農民暴動。
總結
聖方濟無疑在基督信仰上有重大的貢獻,但亦不能忽略他的思想對當時社會的影響力,尤其是一班農奴、貧民階級,帶來他們對自己的階級及對社會影響力有從新思考的機會。這可以肯定聖方濟的思想為當時十二世紀至十三世紀的人帶來了新的沖擊。
註釋
1. 方濟誕生於十二世紀末,意大利中部一座名叫亞西西的山城。父親是個富有布商,母親則是位嫻淑女士。方濟生長在一個衣著、食物及金錢揮霍上,都有求必應的家庭……方濟開始將心靈轉向天主,在祈禱中求祂指引,希望能得光照,走當行的路。不久,他與痳瘋病人相遇,身心轉變,願意接納貧困者、邊緣者為兄弟姊妹,並為他們服務……此後,他在彌撒中聽到耶穌派遣門徒出外宣講天國的話。由那時候開始,他就竭力按照主的吩咐,一無所依,一無所有的在各地宣講天主的國與福音的和平。他的生活方式吸引了一個又一個的跟隨者。他們組成「小兄弟會」,共同生活,度福音的貧窮生活,友愛相待,服務窮困,成為當時教會革新的力量……方濟渴望將福音的和平帶給一切人。當時是十字軍東征的年代,他到了聖地,手無寸鐵的走到敵對的回教徒那裡,向他們宣講和平。雖然他無法使戰爭結束,但他做到了基督徒軍隊所沒做到的,贏得回教徒的敬重並可以在聖地自由地行動。返回意大利之後,他發現兄弟團體的急遽膨脹和自己健康的孱弱不堪,已經使他不再可能擔任領導的工作。於是,他辭去了總會長之職,專務退隱祈禱……逝世前兩年,方濟得蒙殊恩,在身上印有基督的五傷。天主似乎願意昭示世人,「小窮人」的內心是如何親密的與被釘者合而為一。
2. 梁家麟:《基督教會史略》(香港:更新資源(香港)有限公司,1998),頁159
3. 〈修道主義和兩大修院〉,載於《中世紀時代》網頁,(http://www.wahkay.org/middle.htm#修道主義)
4. 你們在路上應宣講說:天國臨近了。病人,你們要治好;死人,你們要復活;癩病人,你們要潔淨;
魔鬼,你們要驅逐,你們白白得來的,也要白白分施。你不要在腰帶裏備下金、銀、銅錢;路上不要帶口袋,也不要帶兩件內衣,也不要穿鞋,也不要帶棍杖,因為工人自當有他的食物。 (瑪竇福音10章7-10節),《天主教聖經》。
5. 「於是,耶穌對門徒說:「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我,因為誰若願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但誰若為我的原故,喪失自己的性命,必要獲得性命。人縱然賺得了全世界,卻賠上了自己的靈魂,為他有什麼益處?或者,人還能拿什麼作為自己靈魂的代價?」(瑪竇福音16章24節),《天主教聖經》。
6. 耶穌對他說:「你若願意是成全的,去! 變賣你所有的,施捨給窮人,你必有寶藏在天上; 然後來跟隨我。」(瑪竇福音19章21節),《天主教聖經》。
7. 耶穌召集了那十二人來,賜給他們制伏一切魔鬼,並治療疾病的能力和權柄,派遣他們去宣講天主的國,並治好病人,向他們說:「你們在路上什麼也不要帶:也不要帶棍杖,也不要帶口袋,也不要帶食物,也不要帶銀錢,也不要帶兩件內衣。你們無論進了那一家,就住在那裡,直到從那裡離去。人若不接待你們,你們要離開那城,拂去你們腳上的塵土,作為反對他們的證據。」他們就出發,周遊各鄉村,宣傳喜訊,到處治病。(路加福音9章1-6節),《天主教聖經》。
8. 朱利安‧荷蘭主編,劉源譯,《簡明世界歷史大全》(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頁87。
9. Dr. Hans-Peter von Pescke,斯克瑞萊克譯,《中世紀》(香港:萬里書店,2005年),頁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