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君右

2005年12月4日

中世紀封建領主與農奴的衝突

 

引言

    一二一五至一二二四年期間,法國境內曾經出現三次領主與農奴的衝突這三場的衝突,源於農奴不滿受領主過度的欺壓和剝削值得留意的是,類似的情形在中世紀經常出現,不止於這三次,而參與其中的,表面上是令主與農奴之間的事,但當中其實牽涉了主教、令主和農奴之間方面。本文旨在探討在利益爭奪上,三者之間的關係及這壬關係對宗教事業的影響。

 

中世紀時期農民的生活面貌

    要了解中世紀人民的生活面貌,我們必須先了解當時的農民生活面貌。「中世紀早期社會幾乎全是農村和農業」[1];要了解農民與教皇之間的衝突,我們也必先了解農民在中世紀時代的生活取態和生活面貌。

    中世紀時代是商業活開始活躍的時候,但新生活模式並未吸引當時的普羅大眾,他們寧願繼續從前的農耕生活,儘管他們的生活面對各種艱辛挑戰和無理的壓迫。農民的生活除了為莊園的領主耕種外,他們更要為領主收割乾草、餵養豬牛、而在農閒時,就要為領主修理房屋穀倉和挖溝渠等。至於農奴的妻子,就會為領主紡紗織布。他們向領主上繳的,除了以現金形式繳納的地稅外,還有繳納穀物獻乳酪、水果、魚、蔬菜等。[2]可以說,農民辛苦耕作所得,無幾是自己享用的。另外,莊園所處的位置,不少位於地中海氣候地區——冬季多雨而夏季長期乾旱,於是農民須於夏季來臨前採取多次翻土的工作,以確保土地濕潤;相反,位於北方的莊園,則要面對夏天長期下雨水淹的情況,於是農民要在雨季來臨前,開溝渠、築土,以確保農作物不會受淹拉昂城的主教阿達爾貝隆寮給蘭斯的主教的一首有關農奴的詩有這樣的描述:「這種可憐的社會階層甚麼也沒有擁有,除了付出艱苦的勞動代價以外。……農奴們從他們無止境的奔波和艱苦中獲取了甚麼東西,受到了甚麼照顧呢?金錢、衣服、食物,農奴們向大家提供所有這一切,沒有一位自由的人能夠」面對大自然的挑戰,領主的無理苛索,農民仍舊堅忍下去,為的就離開他們而生活。領主是農奴養活的,而農奴自己卻要等待領主發口糧,來養活自己。」[3]這一首作品,高度概括了當時農奴的苦,但農奴仍願意接受,是因為他們明白在領主的管轄下,在面對其他地區領主來犯境或蠻族的威嚇時,特別是諾曼第人(又稱北蠻)入侵時,他們的生命還保著,生活仍算得到保障。

 

中世紀時期領主與教皇

    當面對蠻族的入侵時,人民可以投靠的,除了領主,就只有修道院或主教公署[4]。天主教信仰中最大的命是「愛人如己」[5],主教和修道院本著愛的教義,有必要容下這一批農奴。但主教和修道院又沒有足夠能力去抵抗蠻族的侵襲。自從查理大帝死後,歐洲社會暫時未有出現一個如他一樣可以統令歐洲的形象,北蠻就是這樣乘機到處搶奪,「他們每歲重演,聖堂和隱修院及其珍貴富麗的聖髑寶匣,是他們搶劫的主要對象。」[6]主教和修士面對強橫的侵犯,又只好投靠較大的領主,就這樣,教會成了領主的附庸。

        與此同時,主教和較大的修道院也成為了領主。他們在信眾的奉獻中得到金錢,可以建宏偉的聖堂,可以廣蓄農奴,他們更有自己的法令去裁,結果,主教、院長的身分漸次模糊。從前的領主昔日由保護主教、院長從而操控教會變成主教、院長與自己對抗,甚至爭取利益,可以推算領主與主教間何以起衝突。所以,三次衝突與其說是農奴與領主的衝突,倒不如說是領主藉無自主權的農奴向主教和院長等人作出挑戰。在整個過程中,最大的受害者,就只是沒有自由的農奴。

    更複雜的情況是由於曾出現主教由君主全命的情況,於是在封建制度時期,各領主為了保障自己家族的利益,仿昔日君主的做法,委任主教或院長,務求藉此更鞏固自己的權勢,並將自己的所做的一切欺壓行為變得合理以往教宗是得蒙聖寵、聖召才被選出來;現在,教宗只是各大家族爭榮譽,保權益下產生的「怪胎」。若望十一世(931-936)及若望十二(955-963),都是惡名遠播的教宗。[7]這時期的主教和院長,長期憑家族的支持,利慾昏心,行淫作惡,縱情享樂,無示自己在普的真正工作(或許更清楚一點是他們根本不明白自己的真正使命)。

 

天主教在中世紀的發展

    類似的衝突對中世紀的天主教發展有正、反兩面的意義

    一般人指控這時期的教皇身兼地方領主,縱情享樂,憑藉自己在地上的權位而欺壓農奴,又以自己的政治特權而對付異己,強加迫害他們心目中的異端,結果令平民受容他們的無賴行為,更玷污了教會的威名現在不少人讀這一段歷史,稱之為黑暗時代(Dark Age),原因正在於此

    然而,在這期間,一些有志之修道人士,走進農奴當中,嘗試了解農民的苦,為他們宣講福音,繼續為他們行洗禮及各種世事,更有部份不滿當時教皇表現的僧侶,放棄現世的利生活,去追求他們的清靜之境界,過苦修的生活,當中的佼佼者首推聖方濟(St. Francis Xassia)。這批苦行僧,用行動向人民展示基督信仰的真正面貌,吸引了不少志同道合者參與。於是一個隱修院在他們的努力下,陸續出現。

 

總結

中世紀的封建制度出現,令領主、主教與農奴陷入了困窘中當中受害最深的,一般人認為莫過於是農奴,又不少人因此而抨擊這一個時代的教會如何不濟然而,當我們細心思考,又發現倘若沒有這個時代,今天的教會又會如何?會否明認守神貧的重要?誠如這個課程的名稱——這盈與虧,我們的思考不可以只局限在當時的人的醜陋一面,我們所失去的,不只是一段歷史,而是真正的人間氣息。天主教信仰告訴我們,人的力量有限,無法洞悉天主的奧秘有多精深,無法了解昔日這一切不足的事何以出現,但藉著聖人的芳表,我們有了生活的方向,可以感受到的,是天主給我們我愛情

 

 

參考書目

 

1.        Brian Tierney、Sidney Painter著,袁傳偉譯:《西洋中古史(上)》。(台灣:五南圖書出版社,2000年9月)

2.        埃德蒙波尼翁著席繼權譯:《公元1000年的歐洲》(中國: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年2月)

3.        穆啟蒙編、侯景文:《天主教史•卷二》。(台灣:光啟出版社,2002年11月)

4.        《聖經》:思高聖經學院

 

 

 



[1] Brian Tierney、Sidney Painter著,袁傳偉譯:《西洋中古史(上)》(台灣:五南圖書出版社,2000年9月),頁233

[2] 參考Brian Tierney、Sidney Painter著,袁傳偉譯:《西洋中古史(上)》,頁240-241

[3] 埃德蒙波尼翁著席繼權譯:《公元1000年的歐洲》(中國: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年2月),頁81-82

[4] 參考穆啟蒙編、侯景文:《天主教史•卷二》。(台灣:光啟出版社,2002年11月),頁56

[5] 參考若望福音13:34

[6]4

 

[7]穆啟蒙編、侯景文:《天主教史•卷二》,頁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