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坡
大嶼山聖母神樂院參觀報告
熙篤會愛的精神
大嶼山聖母神樂院是一所天主教修道院,屬於熙篤會。在修道院逗留了一個下午,深深感受到熙篤會愛的精神,故此以熙篤會中愛的精神為參觀報告的題目,以此探索中世紀時代天主教中愛的觀念。當日,我們大伙兒到了聖母神樂院,得到院長的熱情接待。院長說善待來客,是因要仿效耶穌基督善待鄰舍的精神。而仿效耶穌基督善待鄰舍的精神,就是愛鄰舍的表現,顯示天主教有愛的精神。事實上,修道院的會規中,是有一個善功,要愛鄰人如愛自己[1]。此外,修道院的會規中,也有一章是談論如何接待賓客。根據該章所訂的會規,是有替賓客盥手和濯足等儀式歡迎賓客。[2]訂立如此規條,是要指引隱修士該做的事,防止他們犯錯。聖本篤獨自修行時不斷有人希望成為他的門徒[3],當日他又眼見隱修士在沒有規範下,不斷因人的天性軟弱而犯錯,加上當時他又見到有全心追求信仰的隱修士,因而訂下指引指導隱修士如何做好本分。訂立會規,同時是要令隱修士學懂要聽命。事實上,會規第五章就是強調要聽命。[4]聖本篤的會規強調隱修士不失自由、遷就人性[5]。當隱修士做好本分,便能保存基督精神。而保存基督精神,則是修道院成立的目的[6]。根據天主教信仰,耶穌基督是愛願意跟從他的人,於是祂指引人成立修道院。而熙篤會在中國成立修道院,是想令中國人見到隱修士積極勞動的善表和爐火純青的修德。[7]向中國人顯示隱修士的美好形象,當然不是要顯示隱修士的優越性,而是想顯示天主教的美好形象,吸引人歸依基督的信仰。因此,在中國成立修道院,是因天主教中有信念相信要借推廣基督的信仰拯救中國人的靈魂,故此表達了天主教信仰中對中國人的愛。而熙篤會自成立就本著
“有神人類學”[8]的精神,希望令中國人感受到基督的信仰對中國人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在我們參觀時,也有一些隱修士如常工作。在聖本篤會規中關於接待賓客的同一章,有強調不要讓弟兄被賓客擾亂。[9] 聖本篤會規中甚至連在提及賓客的一章也沒有忘記顧念隱修士,由此再肯定對隱修士的愛。聖本篤怕修道院隱修士受賓客影響,是因賓客來自修道院外,某程度上沾染了俗世中一些未必符合天主教精神的事物,聖本篤瞭解到隱修士容易犯罪的人的天性,因此對隱修士作出保護,是一種對隱修士愛護的表現。同時,根據聖本篤會規五十四章,隱修士嚴格被限制與外交往[10],那同是基於對隱修士的愛而保護他們。而隱修士工作,絕不是借勞役他們來考驗他們。隱修士要工作,是因空閒會為人帶來試探[11]。要他們工作,是想保護他們免受引誘,那當然又是基於對隱修士的愛護。而成立修道院,本來就是為了為隱修士提供一個脫離俗世,方便專注尋求信仰的地方,是一種保護隱修士的表現,因此當然不想讓隱修士從賓客的途徑在信念上被引誘。隱修士每當遠行,也要找弟兄和院長為自己祈禱,而在回到修道院時,也要找眾人為他祈禱[12]。為那位遠行的弟兄祈禱,祈求上帝祝福那弟兄,是因對該弟兄的照顧,充分體現了弟兄間的愛護。此外,我們在參觀時見到,工作中的隱修士是保持沉默的。她保持沉默,是為了禁絕不應該說的話。有句俗語 “說多錯多”,因此愛護隱修士的會規以規管隱修士要保持緘默來保護隱修士。[13]另一方面,聖本篤會規如此擔心弟兄被外來事物,包括被外來賓客所干擾,反映了賓客是因佔染世俗犯了罪的人。隱修士因是人,根據天主教信仰當然也會犯罪,但由於算是與俗世隔絕,因此是犯罪較少。而賓客既然不是純潔的人,理應算是不能容納於聖潔的修道院中。但修道院院長卻仍樂意熱情接待這些算是不是純潔的的賓客,反映了天主教信仰中愛罪人和敵人的性格。
接待我們的院長的裝束,是白色的會衣,配黑色的皮帶。他穿白色的會衣,是因白色布價格低廉,合乎樸素,貧窮的標準。這是因為修道院不希望豐富的物質妨礙隱修士心靈的成長,表明了修道院是很愛護隱修士的。另外,會規也有把不貪圖逸樂列為其中一個善功[14]。除了衣服是樸素,修道院的聖堂也是樸素的。同時,隱修士衣服採用價格低廉的布料,也是想令隱修士謙遜。價格低廉的衣服能使人謙遜,是由於一個貧窮的外表是較難令人自誇。根據天主教信仰,當一個人不自誇,便可以在上帝面前順服,那是無論隱修士或一般人都應具備的條件。聖本篤會規第七章,也強調了隱修士是要謙遜的[15]。而隱修士配上黑色的皮帶,是為了提醒自己要約束自己。隱修士跟一般人一樣,根據天主教信仰,都是罪人,都有犯罪的傾向。受約束一下,會令隱修士較少犯罪,因此較能過聖潔的生活,因此那也是基於對隱修士的愛護。至於隱修士睡覺時也要束皮帶[16],那是表示隱修士無時無刻都要約束自己。若聖本篤會規沒有規定要束皮帶,那麼隱修士由起床至穿好皮帶便會有一段短時間,那段時間隱修士可能便會忘了約束自己而在思想上犯錯。因此隱修士睡覺時要束皮帶是反映出修道院因愛隱修士而防止他犯錯。中國和香港的隱修士的制服是依據天氣狀況略作修改[17],反映了對隱修士的愛護和體恤。
總括而言,在熙篤會聖母神樂院參觀了一個下午,在這幾個小時內不斷深深感受到耶穌基督愛的精神。而熙篤會愛的精神,根據聖伯爾納(St. Benard)所述,是本著人的本性的愛。[18]因此,神樂院院長和其他隱修士的愛,都本是因人本性會愛,在透過信仰領受到基督的愛後,便對修道院內其他人,以至來訪的賓客,都以愛來善待。至於修道院內各人甘願約束自己,脫離俗世追隨信仰,是因他們有個信念要以愛回報耶穌基督為世人贖罪而死的愛。
參考書目
1. 聖本篤會規 / 編譯者 熙篤會會士 ; 審查者 李博嵐, 趙本篤, 香港 : 聖母神樂院, 1968.
2. 熙篤會簡史 / 原著美國肯塔基州熙篤會日色瑪尼院修士 ; 譯編香 港大嶼山熙篤會神樂院修士. 香港 : 香港大嶼山聖母神樂院, 1964.
3. 熙篤會創會九百週年暨聖母神樂院成立七十週年紀念特刊
4. 中世紀哲學精神, 臺北市 : 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2001.
[1] Pp15, 聖本篤會規
[2] Pp92,聖本篤會規
[3] pp5, 熙篤會簡史
[4] pp22, 熙篤會簡史
[5] pp6, 熙篤會簡史
[6] pp3,熙篤會簡史
[7] Pp176, 熙篤會簡史
[8] pp8,熙篤會創會九百週年暨聖母神樂院成立七十週年紀念特刊
[9] pp93,聖本篤會規
[10] pp95, 聖本篤會規
[11] pp85, 聖本篤會規
[12] pp119, 聖本篤會規
[13] pp25, 聖本篤會規
[14] pp16, 聖本篤會規
[15] pp26, 聖本篤會規
[16] pp56, 聖本篤會規
[17] pp188, 熙篤會簡史
[18] pp263,中世紀哲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