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后
在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后的这五十多年间,教会内就梵二有极多的研究、分析、争论,甚至出现分裂。 澳洲著名神学家Fr. Ormond Rush在对梵二所颁布的十六份文件作出深入研究及剖析后,并出版了一本名为The Vision of Vatican II (梵二的憧憬)。 他在该书中列出二十四项原则,并从梵二的十六份文件中撷取相关资料以作引证及阐释。 他希望借此著作让教会团体,以致学生们再也不要在梵二的某些琐碎片段中执拗,而应以宏观的看法,着重梵二整体的观点。
书中所述的二十四项原则,代表梵二的不同观点与角度,其主要任务就是更新教会。 这二十四项原则就像达成这任务的二十四条溪径。 Fr. Rush认为这二十四项原则亦可作为量度梵二对教会团体影响之深度。
梵二前后的欧洲可说是浸淫于特伦多的教会内。 整个欧洲教会都受着特伦多文化的影响,无论在礼仪,或在神职与教友的关系,或与其他基督教会的关系,或与非基督宗教团体的关系等等。 在想法上,则是以拉丁文为优先,拉丁音乐在礼仪中亦占有优先的地位。 梵二的召开,令整个普世教会都感到更新的必要,好让教会的福传工作能做得更好。
*
然而,有部分年轻神父修女承认自己喜欢特伦多文化及礼仪,他们也承认自己难以接受梵二的新思维,因为大家都觉得自己很传统。 可是,「梵二的憧憬」这本书却认定梵二的思想才是「正式的传统」。 为何人们会称特伦多教会是最接近耶稣所建立的教会形象?在这,想跟大家分享一个经验。 著名大师`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在梵蒂冈西斯汀小堂绘有许多壁画,如《创造亚当》和《公审判》,这些作品已有几百年历史了。 因为以前没有电灯,都是用烛光照明,所以壁画上已铺了厚厚的烟渍。 不过,这些壁画的形象和色彩已深深刻素在人的脑海里。 在西斯汀小堂完成翻新工程后,因为技高的工匠们已把壁画上多个世纪以来的污垢烟渍除去,回复米开朗基罗当年作画时最原始的色彩。 可是,当举头再仰观这色彩夺目的壁画时,熟知的人会感到全不像未翻新前的壁画! 人只能在那色彩斑斓中找到一个细小的三角形上的那旧痕迹是工匠们故意留下,让人可作比较。 那铺满污垢与烟渍的壁画竟然在人们心目中夺去了米开朗基罗原画的地位! 习惯了,就是习惯了,人认为是最传统的竟取代了基督原创教会的面貌,梵二只不过是要去除旧渍回复教会最原始的面貌罢! 梵二的憧憬就是更新教会,把教会在历史中所积累的污垢陋习清除,「使教会面目上反映的基督之光,照耀到每一个人」 ( 教会宪章1 )。
憧憬与接纳
*
梵二的十六份文件均有其个别的主题及憧憬;不过,以整体的宏观审视,却有着共同的憧憬。 同时,这十六份文件都指出承接其憧憬的对象及团体,好让他们予以实践。
在教会二千多年历史当中,曾召开二十一次大公会议。 由第一次举行的尼西亚大公会议(325年)至梵蒂冈第一届大公会议(1869年),这些会议多针对某一主题,如出现异端、或社会与教会间的分裂、或教会与其他教会的冲突时而召开的,许多时都是为判处异端而召开;而梵二是独特的。 在召开梵二之前,教宗若望廿三世已明言,此次大公会议之最主要目的在更新教会,好使教会在现代世界中福传;任何异端将不在会中判处。 教宗这做法在当时是极其突出的,令小部份主教无法接受,因为当时教会要面对很多主张,如:相对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等等。 可是,教宗坚持不会就现代社会的任何主张作出判决。
梵二的十六份文件,每一都有其相关主题,如礼仪、教会、传媒等。 然而,每一文件的内容与其他十五份文件的内容却是息息相关的(inter–textually);与过往大公会议的文件都是各自独立的截然不同。 此外,每一文件内容的每一段落与整份文件的内容都是相关的(intra–textually),贯彻整份文件的主题。 此乃梵二文件独特之处。 换言之,探索梵二整体的憧憬必要仔细察看文件段落与整份文件的关系,以及该文件与其他十五份文件的关系,这实在是非常复杂的工作。
*
梵二的十六份文件,其中四份为宪章:《教会宪章》、《天主的启示宪章》、《礼仪宪章》、《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前两者属教义宪章,后两者则属牧职宪章。 就如圣经中的四福音乃整本圣经的基础,这四份宪章就是整个大公会议的基础。 寻找梵二的憧憬便应从这四份宪章著手。 然而,我们却不能忽视梵二的其他十二份文件,其中包括九份法令和三份宣言,因为这十二份文件有助清楚理解四大宪章的作用。
除此之外,我们更不能忘记,无论在参与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的人数、国家、民族、语系,都超出历届大公会议。 出席是次会议的主教及有投票权的人士约有三千人。 梵二的会期长达四年之久(1962年-1965年)。 每年秋天的聚会,平均出席人数为二千三百多人,各委员会的顾问也有四百八十人;而未与天主教会合一的四十一个教会组织也派出一百七十三位代表出席;全体参与者来自一百一十六个国家。 举例而言,1963年12月4日大会表决通过梵二第一份文件- 《礼仪宪章》,赞成的有二千一百四十七票,反对的只有四票;而最后一份文件- 《教会传教工作法令》则于1965年12月7日进行表决,在二千三百九十四票赞成,五票反对下通过。 历史学家称梵二为人类历史中最盛大的聚会。 因此,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是极具代表性的。
*
除了梵二的十六份文件外,我们还须留意梵二的行动,这些行动是相当有意义的,同时也表示对梵二主张的肯定,并予以实践。 例如:在每次开会前都会举行弥撒,而这些弥撒是轮流以教会内的不同礼仪及参与者能听得懂的语言举行。 另一行动是在聚会开始前,以游行的型式,高举福音书,列队进入圣伯多禄大殿,并把福音书置于一高台上,表示基督圣言乃教会之核心,人人都要聆听基督的话语。 此外,教宗保禄六世在梵二进行期间,把他的tiara (三重冠)拍卖,用以赒济穷人。
上文已申述:梵二的憧憬就是更新教会。 现在就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一下这一憧憬。 在现今世代,教会须在世界中执行其福传使命,因此,梵二更新教会的方法就是要研究并看清楚在教会的架构方面,或在教会本身的内在本质方面,在过去的历史中,那些只是人的思维、人的抉择,而不属于天主启示的,却被视之为教会应有的架构或教会的本质,便必须将之清除,使教会回复其最原始的内在本质及架构。
那么,教会的本质应该是怎样的呢?
特伦多大公会议强调的是教会的规模、架构及发展;梵二则提醒大家,教会已有二千多年历史,而特伦多倡议的教会模式只不过是几百年历史。 教宗召开特伦多大公会议是因为当时教会须面对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分裂,同时教会亦须面对欧洲列强的冲突。 梵二所面对的境况与特伦多大公会议时的截然不同。 此外,出席特伦多大公会议的主教不多,而他们大部份是欧洲人,且支持基督教的国家亦未有代表出席。 梵二的参与者来自世界各地,显示出一个普世教会的面貌,基督教的代表也应邀参与。 特伦多大公会议与梵二所处的时代不同,当年召开特伦多大公会议是为「判处」,而梵二则是为「合一」。 梵二要找回在特伦多大公会议之前教父时代,甚或是教会初期的面貌。 梵二以两个字来形容教会的核心,一是koinonia (共融),另一是missio (派遣)。 koinonia在梵二十六份文件中出现了一百一十一次,missio则出现了一百四十一次;可见这两个字的重要性。
共融与派遣
*
梵二以koinonia (共融)及missio (派遣)两字来展示教会的核心。 这两个字是圣经的常用字,教父们及早期教会也喜用这两个字。 在香港教区,教友们不知不觉地表现得保守或是感到自己很传统,不喜欢用新词语,且认为用「共融」和「派遣」是新潮。 人常说「不知者不罪」,但在香港这个环境,其实「不知者」很容易演进成为「知者」,看你是否愿意罢!
现在要讨论的,实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首先,究竟我们在领受入门圣事时,我们入的是什么「门」?入了一个架构、一个组织、还是一个活生生的身体,成为这身体的肢体,分担身体的工作和使命呢?
上文提及koinonia (共融)及missio (派遣)两字是梵二十六份文件的常用字,koinonia出现了一百一十一次,missio则出现了一百四十一次吗!
现在先讲论koinonia (共融),这字的同义字也经常被使用,如union (同一)和unity (合一),都分别出现了四十六及一百五十六次,从此得知,这话题的重要性。
梵二所说的「共融」有「纵」「横」两个幅度。 「纵」是指天主子民与三位一体天主的共融,也包括全人类与三位一体天主的共融。 「横」是指教会内兄弟姊妹间的共融,也包括全人类的团结合一。 梵二申明:
「教会在基督内,好像一件圣事,就是说教会是与天主亲密结合,以及全人类彼此团结的记号和工具……使人类在社会、技术与文化的联系之下,更形接近,因此更加重了教会的这种责任,为使人类在基督内也得到完整的统一。」 ( 教会宪章1 )
进一步来说,梵二所论述的共融不只是象征性的,而是教会在耶稣的手上,成为推动人类合一的工具。
*
「这个默西亚民族,虽然目前尚未包括整个人类,在表面上颇像一个小小的羊群,可是已经成为全人类合一、期望及得救的坚固根源。基督把生命、爱德和真理共融在这个民族中,使它变成万民得救的工具,好像世界的光、地上的盐(参阅
(玛5:13–16 ),派遣它到全世界去。」 ( 教会宪章9 )
谈到这里,相信大家会更清楚明白梵二的憧憬- 教会的更新是怎么的一回事。 梵二指的天主子民就是你和我,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时候,在参与弥撒的时候,都是在经历和体会这与天主,与其他兄弟姊妹,与全人类的共融,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借着所有活动,由工作至休息,全是迈向这目的。 梵二认为相信三位一体天主的信仰,就是与天父建立关系。 这信仰若实在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定能营造一新文化,人类共融的文化。 这样,信仰在建设社会方面便有着实质的贡献。 其实,每一宗教都有其特色;所有宗教若能携手合作,和谐地共同迈向这目标,必能产生实效。
「人类大家庭的统一因奠基于基督的天主子女们的家庭的合一,而更形坚强与圆满。」 ( 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42 )
宗教信仰,表面看来,像是与现实社会无多大关系;甚至某些国家领导人会认为宗教所提倡的思维「离地」,与世界脱节;更有领导人指用地建设宗教场所是浪费,不如建学校或医院对国民更有益处。
信友应有信心且要站得稳,相信自己的宗教信仰会影响人的生活,对社会有一定的贡献;确认对三位一体天主的信仰是最美的。
所有的人都为了同一终向,即为了天主本身而被召。 天主圣三的结合,和人与人之间应在真理和爱中建立的兄弟手足情谊,有相似之处。 爱近人与爱天主分不开。 (参阅 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24 )
*
三位一体共融的天主创造万物,但无一能如人一样,被天主视为子女,视为朋友。 人应肖似天父,懂得爱与共融。
「在这大地上,唯有人这受造物是天主因人之为人而喜爱的。」 ( 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24 )
其实,更新教会就是回复耶稣所建立的教会的本有面貌。 我们的主不是孤独的;祂视我们为子女、为兄弟、为朋友,所以我们也不应是孤立的,我们应如三位一体天主般共融。
在了解「共融」一词之意后,就让我们开始讨论missio (派遣)。 教会所讲论的「派遣」「犹如基督为父所派遣,同样祂又派遣了宗徒们充满圣神」 ( 礼仪宪章9 ),「所以,教会拥有其创始者的恩施,谨遵着祂的仁爱、谦恭与刻苦的诫命,接受了宣布基督及天主之国,以及在各民族中建立的使命,而成为天国在人间的幼芽和开端。」 ( 教会宪章5 )
「为完成这项事业,基督从圣父那里遣来了圣神,使在人心内履行救赎工程,并发动扩展教会的工作。」 ( 教会传教工作法令4 )
*
教会传教工作法令可说是梵二的最后一份文件,前文也提过该法令是于1965年12月7日以二千三百九十四票赞成,五票反对下通过的。 因此,该文件可引用其他已通过之十五份文件的内容,更清楚解释教会的福传工作是由三位一体天主所派遣,由三位一体天主所推动的。
「旅途中的教会在本质上即带有传教特性,因为按照天主圣父的计划,教会是从圣子及圣神的遣使而发源的。」 ( 教会传教工作法令2 )
耶稣是由圣父派遣,受圣神推动;教会的福传工作也应效法耶稣的模式。
过往教会的文件不用missio这个字,而是用missionary country (传教区),即福传工作是由教宗派遣,由梵蒂冈分派传教士到各传教区去,再由各传教区的主教委派工作。 然而,梵二却指出:「既然整个教会是传教的,而宣传福音的工作是天主子民的基本任务。」 ( 教会传教工作法令35 )因此,所有作为教会肢体的信徒均须分担教会的福传工作。 「在教会内职分虽有区别,使命却是一致的。基督授予了宗徒们及其继位者以祂的名义和祂的权力训诲、治理和祝圣的职务。但是教友,由于他们分享基督为司祭、先知、君王的职务,他们各按其身分在教会里、在世界上,也执行着全体天主子民的使命。」 ( 教友传教法令2 )
启示与信仰
*
启示这动词有两个层面:一是师傅把一些真理显示给未能掌握的门徒,为使他们了解,单靠自身的能力是不能理解的。 为天主教传统,教会对启示的真理会颁布成为信友当信的道理,或称之为信条,所有信徒都必须接受。 在特伦多大公会议后,这做法更是流行,因当时的基督教经常与天主教争论某些信条。 可是,这一做法几乎令人忘却了启示最重要的另一面,其重要程度在准备梵二之前已可见一斑:启示究为什么?当日起草草案之时,最初是以信条的层面起草,却遭到主教们的否决。 教宗召开梵二的目的是更新教会,回复教会本有的面貌。 天主的启示最重要的不是信条,而是天主自己。 祂乐意把自己启示给人,「为了祂无穷的爱情,借启示与人交谈,宛如朋友」 ( 启示宪章2 )。 天主借启示热情地邀请人与祂建立关系,建立父子的关系。 可惜的是特伦多大公会议后的几百年,教会仍着重信条和教理书,很少阅读圣经;就算在梵二以前,众多的运动兴起,如圣经运动、教理更新运动等,这些运动当时已非常接近梵二的讲法,虽然大部份主教表示支持,却不大被信友接受,且小部份具权威的教会高层仍执着于特伦多大公会议的做法。
天主在其子民的历史中把自己和自己的计划启示给祂的子民(参阅 教会宪章9 ;
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58 )。 从梵二的这些文件已清楚为我们阐述天主的启示其重点不在启示「什么」,而是启示「谁」。 梵二一再重申,天主启示自己,邀请人与祂交谈。
*
若仔细阅读《启示宪章》,每次论及启示时,亦会谈到救赎。 「天主愿意借启示,把自己以及其愿人类得救的永远计划,显示并通传与人。」 ( 启示宪章6 )启示并不是显露什么奥秘的道理,而是借启示触动人,使人获得救恩。 人所接受的不只是信理,最重要的是接受天主。
耶稣基督到世上来是要向人启示天父,让人认识祂,并接受祂,从而获得救赎。 梵二继续强调人接受天父的邀请,自然获得救恩。 天主的启示最重要的是天主启示祂自己,同时也启示人有关救恩的奥秘。 我们的信仰犹如天主的启示一样,有两个层面:首先而又最重要的是我们接受天父的邀请,「并甘心情愿顺从由天主启示的真理。为达成这种信德,需要天主圣宠的引导和帮助,并需要圣神的内在助佑」 ( 启示宪章5 )。 「天主圣神借圣言的种籽及福音的宣讲,号召众人归向基督,并在他们心中唤起对信仰的悦服。」 ( 教会传教工作法令15 )梵二指信友生活的更新,不单要学习信仰的真理,更须诚心悦服。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在弥撒中的圣道礼,基督向我们说话。 读经员在颂读经文后,说:「上主的话」,我们回应:「感谢天主」。 这表示我们接受天主的说话,而不是单单聆听某本书的内容。 天主与天主子民的对话,自数千年前至今仍在不断进行中,直到基督再来时。 信徒不是承受一本书,而是在每一时代中继续与天主对话,并将之实践出来;而实践的行动于每一时代都是不同的。 随着时代的进展,天主与天主子民的对话会越来越深,因而天主的启示就在不断的进展。 此外,因信徒团体- 教会就如一件圣事,象征全人类的合一,以及全人类与天主的关系;因此,信徒团体必须活出全人类所须活出的团结合一。 「圣神寓居于信徒内,充满及管理整个教会,使信徒们如此共融团结,及使众人如此密切地与基督契合,以致成为教会合一的根源。」 ( 大公主义法令2 )「这不独为基督信徒有效,凡圣宠以无形方式工作于其心内的所有善意人士,为他们亦有效。基督为所有的人受死,而人的最后使命事实上又只是一个,亦即天主的号召,我们必须说,圣神替所有的人提供参加逾越节奥迹的可能性,虽然其方式只有天主知道。」 ( 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22 )
多元与合一
*
梵二深明教会的「多元」现实。 「自教会历史肇建之初,教会便尝试以各民族的观念及语言,宣传福音,并设法以各民族的哲学智慧,诠解福音。目的是在可能范围内,就合众人的理解力,并适应哲人们的需求,这种就合人们文化而宣讲启示真理的作法,应当继续奉为传扬福音的定律。」 ( 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44 )梵二亦指出「天主的惟一美善实际上也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布于受造物之中。」 ( 教会宪章62 )因此,教会容许「合法差异」 ( 大公主义法令17 ),「只要保全了罗马礼仪的基本统一性,连在修订礼书时,也要为不同的团体、地区或民族,尤其是在传教区,留下合法的差异与适应的余地。」 ( 礼仪宪章38 )因为「教会负有以福音神光照耀整个世界,并将所有的人,不分国籍、种族及文化,团结于一个圣神内的使命;因而教会便成为友爱的信号,这友爱许可并鼓励人们坦诚交谈。」 ( 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92 )「天主子民的这种大团结,预兆并推进世界和平,所有的人都奉召参加这至公的合一,公教信友,其他信仰基督的人,以及天主圣宠所欲拯救的人类全体,都以不同方式,属于或导向这个教会。」 ( 教会宪章13 )梵二亦承认现代社会的多元性,因而鼓励政府「尊重宗教自由而协助家庭,使其子女能在各种公私学校中、按照家庭固有的道德及宗教原则,接受教育」 ( 天主教教育宣言7 )。
至于信仰的传授,教会毫不犹豫地肯定玛窦、马尔谷、路加和若望四部福音,因这四部福音都是因天主圣神的默感而书写出来的。 虽然圣史们所写的四部福音,有些是从许多口传或笔录的资料中选出,有些则是其他资料的综合或按教会的情况加以解释,但最终仍保持着讲道的格式,为常把有关耶稣的真实事件,通传给我们。 (参阅 启示宪章18,19 )
「对于宗徒们传下来的遗产,他们却以不同的形式和方式接受了,以至从教会初期,各地就依照天赋与生活条件之不同,而有不同之解释。」 ( 大公主义法令14 )
虽是如此「各地方教会共趋统一的这种差别性,清楚地显示出永久不分离的教会的大公性。」 ( 教会宪章23 )
「这样在变化中证明基督奥体的奇妙统一,原来圣宠、职务与工作的不同,都使天主的儿女联合在一起,因为『这一切都是同一圣神的工作』 (
( 格前12:11 )。」 ( 教会宪章32 )「在教会内职分虽有区别,使命却是一致的。」 ( 教友传教法令2 )
*
梵二的憧憬就是更新教会,目的在洗净教会的面貌,好能反映基督的光,让普世人看见。 那么,这更新工程要在那里进行呢?在普世教会还是地方教会呢?在这,大家必须清楚一个理念。 教会的内在本质是koinonia (共融)和missio (派遣)。 主教领导一个地方教会,而地方教会和普世教会有何关系呢?梵二肯定,「地方教会乃天主子民的一部份,托付给主教在司铎的协助之下所管辖,于是,尊从主教为其牧者,并由主教借福音及圣体在圣神内集合起来,而组成地方教会;至一至圣至公及传自宗徒的基督教会即临在此处,并在此活动。」 (主教在教会内牧灵职务法令11)如此说,地方教会就是普世教会的缩影。 当我们在参与弥撒时,自然地我们就在与世界各地的信友共融,因为整个惟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即临在于香港我们的小小圣堂内,因耶稣基督也临在于我们的团体中。 神父及辅礼人员更须明白这一点。 主日弥撒是非常神圣的,我们可分享及接受普世教会的公益。
明白以上理念后,我们便知道更新教会即更新在我们这环境中临在的教会,我们的礼仪、福传工作及爱德服务也包含在内,这是地方教会,也是普世教会的工作。
本地教会若能活出至圣至公的合一,欢迎任何种族、任何阶层,以至任何「人」进入教会,享用教会的一切公益,无分彼此,教会这至圣至公的合一将吸引更多人认识天主父。
若真明白这更新的重要性,我们会更积极努力用心去更新,让普世人看到基督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