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的前驅洗者若翰在荒野中過著苦修的生活,以蝗蟲野蜜維生。他「宣講悔改的洗禮,為得罪之赦。」
﹙路3:3﹚耶穌的生活方式卻與若翰相反,他常在人群之中,並常到稅吏和罪人家中吃飯。虔誠的猶太人看到,即批判耶穌是個「貪吃嗜酒的人,是稅吏和罪人的朋友」
﹙瑪11:19﹚。其實,與朋友共聚進餐是非常普通的日常經驗,耶穌也取用了這方式以表達天主真實地成為人類的一份子。
路加福音所記載有關耶穌與人餐聚超過十多次。其中一次就是描述蕩子回歸父家時,父親完全不計前嫌,吩咐僕人為兒子的歸來準備盛宴,烹宰肥牛,給他穿上華服,奏樂歌舞,歡慶兒子死而復生,失而復得,盡顯慈父的本性。可是,長子卻不願參與是次盛筵
﹙參閱路15:22-28﹚。路加記載耶穌的餐聚時也會記述聚餐中其他人的反應,例如:蕩子回頭盛宴中長子的反感
﹙路15:29﹚。另一次是耶穌呼喚稅吏肋未跟隨他後,便到肋未的家吃飯,在場的法利塞人和經師就憤憤不平,批評耶穌和他的門徒同稅吏和罪人一起吃喝。因為當時的稅吏常剝削猶太人,又侍奉羅馬人,因而被視為不受歡迎的罪人。請注意,耶穌召叫肋未時,並沒有指斥他的罪行,亦沒有要求他悔改,更沒有強迫他把貪來的錢財歸還原主。耶穌只簡單地說了一句:「『跟隨我罷!』肋未便捨棄一切,起來跟隨了他。」
﹙路5:27-28﹚路加用了「起來」這個動詞,原文與耶穌從死者中復活的動詞一樣,表示肋未已從罪惡中重生之意。肋未後來成了耶穌的宗徒 — 聖史瑪竇。耶穌喜歡這些「起來」的人,並跟他們一起相聚進餐,令那些自命熱誠的宗教人士極其反感,稅吏和罪人都是邪惡的、不潔的,跟他們在一起會被污染,因此自命熱誠的宗教人士恥與他們為伍。這些宗教貴族完全不明白,人的潔淨不是因做補贖或守規矩而來,而是那些願意「起來」跟隨耶穌的人才真正得到潔淨。此外,路加更記述耶穌主動要求到稅吏匝凱的家住宿,「眾人見了,都竊竊私議說:『他竟到有罪的人那裡投宿。』」
﹙路19:7﹚實在,許多宗教傳統上都認為潔淨無罪的心才能接觸到超凡的神﹔然而,耶穌卻主動地無條件地邀請罪人。一次,法利塞人正在禁食,有人來問耶穌:「為什麼你的門徒不禁食?」耶穌答覆說:「伴郎豈能在新郎還與他們在一起的時候禁食?」
﹙谷2:18-19﹚耶穌的意思是新郎在的時候,大家應該歡樂慶祝。若要禁食就在期待新郎到來的時候或在新郎離去後罷!耶穌不遵守當時宗教上的煩文縟節,因為耶穌清楚知道,「凡從外面進入人內的,不能使人污穢,……凡從人裡面出來的,那纔使人污穢。」
﹙谷7:18,20﹚耶穌的餐聚證實天主喜與人在一起。雖然餐聚是世俗的事,但若有愛與共融,天主必在其中。
*
耶穌從未拒絕與罪人、稅吏、不受歡迎的人物、令人憎惡的人、受歧視的人、被忽視的人聚餐,就算是當時與猶太人不相往來的撒瑪黎雅人
﹙若4:9﹚、法利塞人
﹙路7:36﹚、甚至法利塞人的首領
﹙路14:1﹚,耶穌都與他們交談及到他們家中吃飯。在最後晚餐時,耶穌明知猶達斯會出賣他,他仍邀請他出席並給予他機會。再者,耶穌更應邀到當時被視為身份低微的婦女
﹙瑪爾大和瑪利亞﹚家中作客,並接受她們的款待
﹙路10:38-39﹚。耶穌更讓另一位瑪利亞用極珍貴的純『拿爾多』香液,敷抹自己的腳,並用她的頭髮擦乾
﹙若12:3﹚。路加還記載耶穌在法利塞人家中坐席,一名城中公認為罪婦竟悄悄地站在耶穌背後,靠近他的腳哭開了,用眼淚滴濕了他的腳,然後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又熱切地口親他的腳,這舉動令在場的法利塞人非常震驚,為何耶穌會接受這罪婦的行為
﹙路7:37-39﹚。耶穌不遵循傳統的規矩,因為這些規矩會窒礙耶穌接觸需要他的人。耶穌關注人身心靈的健康多於宗教規範。更出人意表的是耶穌可跟任何人聚餐,但有兩類人耶穌從沒有跟他們餐聚,一是宗教領袖,二是掌權者。耶穌很難跟這兩類人交往,因為他們時常恃勢凌人。因此,耶穌從不用宗教貴族及掌權者的用語來形容天主的面貌。
耶穌四出傳教、行奇蹟、治癒病人,他的聲名遠播,甚至被人認定為光復以色列的默西亞,幾乎幻想只要耶穌吹一口氣便能恢復以色列的光輝。許多地位顯赫的人都宴請耶穌。「當耶穌在伯達尼癩病人西滿家裡,正坐席的時候,來了一個女人,拿著一玉瓶珍貴的純『拿爾多』香液。她打破玉瓶,就倒在耶穌頭上。」
﹙谷14:3﹚在場的人極其不滿﹔耶穌卻說:「由她罷!你們為什麼叫她難受?……她已做了她能做的:提前傅抹了我的身體,是為安葬之事。我實在告訴你們:將來福音無論傳到全世界什麼地方,必要述說她所作的事,來記念她。」
﹙谷14:6-9﹚耶穌在此情況下,公告了他的死亡,令眾人的夢幻破碎。天主的計劃與人的想像不同。
在耶穌死而復活後,他仍與門徒們多次進餐,同食共飲
﹙宗10:41﹚,以證明耶穌在回歸天父後,在超凡的境界中,仍投入平凡人的生活當中,以顯示超凡的天父常與平凡人同在。沒有其他方式可取代餐聚這平凡人的經驗以接觸天主。耶穌所啟示的天父是非常人道的。耶穌雖是超凡的卻常與門徒們一起進餐,一起度平凡人的生活。天主是生命的天主,人在餐桌前宴飲是慶祝生命。若以耶穌餐聚的理念來形容擘餅禮,擘餅禮就是為罪人而設的聖餐。在聖體內,耶穌歡迎一切被排斥、被歧視的人。傳統宗教認定取潔後才能接觸神,進餐前也要洗手取潔,耶穌不守這些規矩。耶穌在擘餅禮的餐聚中,把自己成為餅和酒,成為人類生命的食糧和飲品,讓人同飲共食。這餐聚的參與者在接觸他人時,要學習延續耶穌的行動,成為他人的食糧和飲品。誰願意分享這食糧和飲品,便成了潔淨的,可接觸天主的人。擘餅禮的餐聚絕不是善人的獎品,罪人不須先成為善人才可領受。耶穌從不計較人的狀況,耶穌只求奉獻自己,與人分享天主的美善。
某些宗教,包括舊約的宗教在內,對於食物及性別有著許多規限。吃喝為人本是重要的。按路加的記載,有法利塞人和經師質問耶穌說:「若翰的門徒屢次禁食,行祈禱;法利塞人的門徒也是這樣;而你的門徒卻又吃又喝。」
﹙路5:33﹚。這些宗教領袖竟然強調禁食否定吃喝。耶穌則以禁食代表哀傷甚或死亡,而非慶祝生命。新郎在的時候應該慶祝新婚,不可能在此歡樂時刻禁食。門徒們吃喝歡宴是因為找到天主。過去的傳統與當下的現實截然不同,社會和宗教組織也轉變了。因此,耶穌指出「新酒應裝在新皮囊裡」
﹙谷2:22﹚。耶穌是新酒,新酒裝在舊皮囊裡,新酒會發漲,舊皮囊的皮過於僵硬而被漲破。新酒富創意,舊皮囊僵硬沒變化卻給人安全感﹔舊皮囊成了窒息新酒的力量,失去生命與創意。
耶穌的餐聚彰顯天父的面貌。從耶穌不守猶太人進餐洗手的規矩
﹙谷7:1-7﹚至他發表潔淨與污穢的理論
﹙谷7:18-23﹚,均可看到耶穌餐聚的另一層面。餐聚是耶穌的另一個講道台。表面看來,餐聚與宗教毫不相關,亦無抵觸﹔耶穌卻選擇了這一講道台,宣講天主更深奧的道理,宣示人生命的深度。
*
當到達陌生的地方,人生路不熟,都可與朋友或服務員相約在機場集合點匯合,不同種族的人也會匯集在這地方,準備出發或繼續行程。若以此為例,耶穌就是這集合點,耶穌本身就是人類尋找天主的集合點,在耶穌這集合點內,人所體驗到的就是:「天主是愛」
﹙若一4:8﹚。「天主是愛」是天主唯一的定義。「天主是愛」,這愛是人與人之間彼此的聯繫
﹙若一4:7﹚。在這愛內,人能感受到「奧秘的那一位」。在耶穌這集合點內,人能獲取新的力量,新的方向。無論是遠在天邊或近在眼前的,都是我的兄弟姊妹。在接觸「奧秘的那一位」時,人便能愛一切人,包括敵人、詛咒你的人、甚至迫害你的人。若有此力量,所有意見分歧的人、憎恨的人、被輕視的人,都可匯聚在一起。在這愛內,亦有優次之分,首先是被排斥的人及輭弱的人。這愛使人有勇氣和力量抗拒社會中的不正義。耶穌沒有要求人人都成為窮人,但卻要有節德,懂得節制,拒絕奢侈。就如格林多後書所說:「多收的沒有剩餘,少收的也沒有不足。」
﹙格後8:15﹚
活出愛是極其艱難的,但天主就是這愛。天主臨在於這愛內。人信的有時是權威的天主,萬有的天主﹔所以人常求天主保護自己的現況。然而,天主與一般宗教的神不同,這些神與耶穌所啟示的父不一樣。若望福音最後一章記載耶穌與七個人的一次特別聚餐,這七個人的小團體包括宗徒、門徒和平信徒,他們代表著初期教會,小小羊群的教會。他們整晚捕魚都一無所獲,後來耶穌指示他們:「『向船右邊撒網,就會捕到。』他們便撒下網去,因為魚太多,竟不能拉上網來。」
﹙若21:6﹚當他們上了岸,看見放著一堆炭火,上面放著魚和餅。耶穌已為他們準備好一切,以主人家的身份邀請他們一起吃早飯。聖史若望描述這次餐聚重用了最後晚餐時的語句。「耶穌遂上前拿起餅來,遞給他們;也同樣拿起魚來,遞給他們。」
﹙若21:13﹚若望描述的不是「過去式」,而是「現在式」。若望希望表達出:無論那一個團體在何時何地舉行這聚餐,耶穌都臨在其中,「現在」耶穌拿起餅來,自己成為這餅,並邀請人分享這生命的食糧。聖體的意義就在聚餐的人領受天主的愛。這生命的食糧催促人成為讓兄弟姊妹分享的餅。所有人都成為兄弟姊妹,天主的子女。若吃喝耶穌餅酒而不願與人分享的信徒,基本上是不明白耶穌聖體的意義。值得留意的是參與上述聚餐的有宗徒伯多祿、多默及納塔乃耳,還有載伯德的兩個兒子和其他兩個門徒,明顯看出他們沒有地位高低的分別。無論耶穌在世時,或現在藉信徒團體主持餅酒的盛宴,聖餐中的共融標示出教會的真面貌。
請參看 - 耶穌最後幾天的生活
耶穌受難及死亡
耶穌復活
「影片分享 youtube 網站」- 【怎能不想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