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天主的慈悲,现先从西乃盟约时代开始,直至耶稣时代,看看人们对天主慈悲的看法如何发展至耶稣所倡议的:「你们应当慈悲,就像你们的父那样慈悲。」 ﹙
路6:36 ﹚
西乃盟约时代,人们认为天主的慈悲是有条件的。遵行诫命的,天主便对他施予仁慈,不敬畏上主的便遭受惩罚。
「……不可叩拜这些像,也不可敬奉,因为我,上主,你的天主是忌邪的天主; 凡恼恨我的,我要追讨他们的罪,……爱慕我和遵守我诫命的,我要对他们施仁慈,直到他们的千代子孙。」 ﹙
出20:5-6 ﹚ 这种思想一直维持至充军巴比伦时。
在充军巴比伦时,犹太人没有先知、君王、圣殿,于是智慧文化盛行,智慧书就是在那时候产生。犹太人依然承认天主与他们所立的约,并有责任遵守盟约中的诫命;遵守的有福,不遵守的有祸。但他们心目中的天主是在奇妙的创造之中,转祸为福的天主。
圣经辑录的智慧书共七本,分别是:《约伯传》 ﹙Job﹚、《箴言》 ﹙Proverbs﹚、《雅歌》 ﹙Song of Songs﹚、《德训篇》 ﹙Sirach﹚、《圣咏集》 ﹙Psalms﹚、《训道篇》 ﹙Ecclesiastes﹚、《智慧篇》 ﹙Wisdom﹚。
「在兄弟们中,自己的领袖是可敬重的;敬畏上主的人们,在天主眼中,也是如此。」 ﹙
德10:24 ﹚
「许诺而不实践的人,只好似无雨的风云。」 ﹙
箴25:14 ﹚
「现在你们不要因为将我卖到这里便自忧自责;这原是天主派遣我在你们以先来,为保全你们的性命。」 ﹙
创45:5 ﹚
天主会「给他们创造精神的知识,使他们的心富于辨别力,使他们能分别善恶。」 ﹙
德17:5-6 ﹚
「敬畏上主是智慧的肇基;只有愚昧人蔑视智慧和规律。」 ﹙
箴1:7 ﹚
「怀有仁慈的上主,劝告、惩戒、教训世人,领他们回来,正如牧人领回自己的羊群。」 ﹙
德18:13 ﹚
智慧书看到人的卑微,无从解释宇宙中的奥秘,痛苦死亡也是奥秘,而非上主对人的惩罚。天主不再是发号施令的掌权者,天主是常与子女在一起的父亲,这父亲会教导子女如何在宇宙的秩序中生活,以得幸福的生命。
耶稣在开始他的宣讲生活时,也引用先知书所述,上主与子民立约,但子民却破坏盟约,被上主惩罚后才获得上主的慈悲。然而,耶稣的解说却是上主与子民立约是出自上主的慈善,就算子民破坏盟约,天主依然是慈悲的,祂并不须等待子民受罚后才施予仁慈。耶稣借荡子的故事说明了这一点。小儿子把他的所有挥霍净尽后,回到家里,他的父亲没有等待小儿子的忏悔,便立即吩咐仆人准备宴席,欢迎他回来。大儿子对此极为不快,觉得父亲不公道。其实,大儿子无法理解父亲的慈悲,因为他的信仰观念是错误的,他认为听命的才应得到父亲的慈悲。因此,像长子般思想的人并不认识耶稣,他们称耶稣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 ﹙
路7:34 ﹚耶稣说:「我不是来召义人,而是召罪人。」 ﹙
谷2:17 ﹚
耶稣肯定天父的慈悲是无条件的,从不计较。不是因人的忏悔令天主大发慈悲,而是天主的慈悲令罪人悔改。不论罪人或义人都可接受耶稣的奇迹。马尔谷福音第二章记载耶稣治愈瘫子。当时的人认为身体瘫痪是因为他的罪,所以耶稣先赦免了瘫子的罪,然后治好他的身体﹙参阅
谷2:1-12 ﹚。耶稣这一做法是为证明罪与他身体的瘫痪无关。再者,耶稣并没有要求瘫子忏悔或做补赎,他的治愈全是出于耶稣的慈悲。耶稣的慈悲治好人心,洁净人心的污秽﹙参阅
谷7:20-23 ﹚。耶稣说:「我喜欢仁爱胜过祭献。」 ﹙
玛9:13 ﹚仁爱出自慈悲的心。长子心态就是希望借自己的善行而获得罪赦﹔但是接触过天主慈悲的人却会因感恩而行善而获得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