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生的過程,西方人喜歡用「從搖籃到墳墓」來形容,但東方人卻說到頭來是「落葉歸根」。從搖籃開始,是一個充滿希望愉快的描述和回憶,但是最後是到墳墓去。然而中國人認為「落葉」這個表面上的失落現象,是為了歸根 - 返回原本。表面看似悲觀,但事實上卻非常樂觀。無論是「從搖籃到墳墓」或「落葉歸根」,也是說着同樣的事:人生有一個開始也有結束。
我們可以說人的一生是一個「歸程」。聖經中耶穌自稱他是「道路」,凡認識他的也認識父,知道他往那裡去的,也知道怎樣去目的地。「父」是他要去的地方,於是跟隨他的人,亦認識這條路。
慈母手中線,
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唐.孟郊《游子吟》)
詩中的矛盾是要快速縫衣,為能早些啟程。這並不是要兒子早些離家,而是恐怕延遲了出發的時間會影響歸期。詩中的一個「歸」字,表達慈母的期望,也是游子的期望。
詩中的慈母就如我們所歸向的天父。遊子的一生就是一道歸程。當他信仰基督時,基督就是這條回歸天父的道路。
其實,道路只是一個過程,真正吸引人的是目的地。可是,做人的目標和人生的終向,卻不像一個清楚的目的地,人往往不能肯定它。人可以知道的是回家,然而卻不能確定說出家在何處。因此,人生的過程便變成了很重要的一回事。
基督徒深信他們的天父是「愛」;而耶穌為罪人而死這事實使我們觸摸到父。「你們若認識我,也就認識我父,現在你們已認識他,並且已經看見他。」
(若14:7)於是基督徒相信;一切是屬於他們的,他們是屬於基督的,基督是屬於天父的。
當人步向墳墓時,並不是步向死亡,正如一塊葉要落到根時,才是一個完整的循環;所以,人的「歸期」並不是死亡的時刻,而是他了解到自己是兒子並歸向父的一刹那。在「蕩子的比喻」
(路15:11-32)中,蕩子回家不是始於他在流浪中感到艱苦的時候,而是他感覺到自己是一個兒子,要求分家產的時候。他回家的路程包括離開父家,到處奔走,然後再返回這個家。這整個過程都是他的歸程。
「蕩子的比喻」根本是人生的寫照。人卻往往以旁觀者的態度來聽這故事,總不想認同蕩子原是「我自己」。當人認識到自己是蕩子而非長子時,人會感到喜樂和榮耀。不過,人常常像長子一樣,認為自己做得好,父親應該按正義予以賞報。其實,天父的愛是不會斤斤計較的;他在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已經愛了我們。天父的愛,不停地邀請我們皈依和悔改。
*
基督徒在信仰生活中,不斷慕道和認識與天父的關係,直到父在萬有之中成為萬有的境界。基督徒認識天主像父親一般愛他們、創造他們、要他們作子女,成為家中的一份子,並與他親密地生活在一起,分享天主父、子、聖神的新生命。若曉得這些,對一切都會改觀,一切都煥然明朗。基督徒會明白到自己是誰,由何處來,往何處去。為什麼生存活着,為什麼要受痛苦。
基督徒與別人的關係越深,就越能深切地認識聖父、聖子及聖神與他們的關係。天主造人就為參與這關係,不是單獨個人,而是人類整體的參與。使人類的生活牽入永恆不息的父愛中。基督把人類帶到父前,聖神的恩寵整個地籠罩著人類。「誰愛我,必遵守我的話,我父也必愛他,我們要到他那裡去,並在他那裡作我們的住所。」
(若14:23)
人在家庭中,在與人的交往中、工作中,喜樂與痛苦中不斷創新成長;直到世上的旅程結束時,這一切都會在天父內熔為一爐。
可是,在旅程中,人已經不斷歸向天父。人藉着參加基督徒的團體而歸向天父;因為基督徒團體的主要目的,就是以兄弟之情來慶祝召集他們的天父。藉着聖洗、堅振、聖體這些入門聖事,人一方面加入基督徒的團體,另一方面也踏上了歸向天父的旅程。